 |
|
 |
联系方式 |
 |
|
 |
 |
|
 |
|
联系人:李威
手 机 15094354888 15952279412
电 话:0516-86484030
Q Q:295474496
邮 箱:295474496@qq.com
网 址:www.yxm1.com
地 址:江苏省邳州市胡滩村
第二场地;邳州市港上镇银杏苗木市场 |
|
 |
|
 |
 |
|
 |
经营范围 |
 |
|
 |
 |
|
 |
|
主营:1-80公分各种规格江苏银杏树实生苗、嫁接苗、银杏果、叶、茶、盆景。兼营:香樟
,石榴、柿树、樱花、樱桃、杏树、意杨、桂花、法桐及各种绿化苗木。 欢迎广大新老客户来电或实地考察。 不要自然损耗,只要信誉!详情请电话联系(包成活率100%) 宗旨:同样价格比质量,同样质量比价格。
亚森不会为眼前的利益而放弃未来。 |
|
 |
|
 |
|
 |
|
 |
当前位置 |
 |
|
 |
 |
|
 |
|
“谢公井”已被水泥填实“半亩塘”仅留一棵千年银杏树苗 |
|
发布时间:2014-3-17 新闻类别:银杏树苗价值 点击次数:475 |
新昌历来是诗人歌咏之地,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更是李白登峰造极之大作,其中“谢公宿处今尚在”等名句令人向往。无独有偶,朱熹诗中“半亩方塘一鉴开”的“半亩塘”经专家考证也在新昌。这“谢公宿处”和“半亩塘”今在何处?还能找得到遗迹吗?最近,新昌的文史研究人员此进行了走访考证,并呼吁树碑说明,以增加新昌的名人历史文化内涵。 http://www.yxm1.com “谢公宿处”抗战时期被日寇炸毁 http://www.yxm1.com 东晋大诗人谢灵运是我国山水诗的鼻祖,因酷爱剡中山水,在他归隐故乡始宁(今嵊州三界附近)期间,曾经带领仆从“伐木开径”,在天姥山上开出了一条登山小道。李白因受其影响,写下了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这首传诵千古的不朽诗篇。 http://www.yxm1.com 谢灵运游登天姥山,他的宿处一直为后世所关注。《剡录》载:在始宁地域“康乐”“游谢”二乡内……谢灵运的祖父为东晋名将,因而他年少时即袭封为“康乐公”,世称谢康乐。 据明成化《新昌县志》记载,“康乐坊在县东三百余步,今名忠信坊。昔灵运曾寓于此。时人重之,为建此坊。” “事实上,‘谢公宿处’在唐时仍然还在,明宪宗时期还明显可寻,其宿处的标志是‘康乐坊’的坊墙。”研究民俗文化的新昌退休教师杨眉良告诉记者。 康乐坊”后来改为“忠信坊”。坊墙在新昌南明街道中镇庙以东约米处,系一拦街护墙,中开拱形门洞,以通行人。门洞上方有楷书“忠信坊”三字,民国三十年(1941年)4月毁于日寇轰炸。 杨眉良说,离此坊墙不远处有“谢家台门”大宅一所,前些年才被拆除。“谢家台门”原为占地数千平方米的大宅,民国初年卖与言姓和其他两家,北大门前有一水井,当地称“谢公井”。“谢家台门”极有可能为谢灵运游天姥山里的宿处遗址。 在中镇庙附近一处房子的墙根边,只见“谢公井”已被填实,水泥封口的痕迹很明显。杨眉良遗憾地说,前几年他还与竺岳兵一起夜访“谢公井”,当时还完好无损呢。 “半亩塘”仅留一棵千年银杏树苗 “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问渠哪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这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写的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。 各地的“半亩塘”很多,福建尤溪、江西婺源、浙江淳安等地都有。新昌县史志办专家金式中经过一番考证,并出版了《寻找半亩塘》一书,他认为朱熹笔下的真正“半亩塘”应该在新昌南明街道岙桥里、湖头桥一带。 据相关史料记载,朱熹与新昌籍名士石墩同为理学家,交往甚密。当年石墩的府第在新昌的梅湖村,即现在的岙桥里。石墩的宅院题名为醉园。明成化《新昌县志》中有一幅“名克斋会友图”,反映的是朱熹与石墩在花园会谈的场景。 据介绍,“半亩塘”略呈长方形,东西长,南北宽,塘岸用条石砌成。它的“源头活水”引自新东门外的屏山潭。塘里有许多大大小小的鱼和鲜虾,民国时经常有人在那里垂钓。“半亩塘”的北沿,紧挨着一棵千年银杏树苗。 记者跟随新昌文史研究人员来到岙桥里,在石城大酒店后面的地方,果然找到了这棵苍老的银杏树苗。早年的“半亩塘”早已被填埋造屋,遗迹也荡然无存,惟有这一棵曾经见证历史的银杏树苗还活着,不过也断头缺枝,奄奄一息,一些枝桠也萎靡不振,失去了当年雄姿。 新昌城内的古迹,可树碑说明 新昌又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地段,境内自然景观荟萃,人文风貌独特,是山水诗、山水画的发祥地之一。据考证,自东晋南北朝以来,众多文人墨客游历此地,其中有400多位唐代诗人在此留下了1500多首华丽诗章。 杨眉良编著了一本《新昌风情录》,对新昌地方风情和风景名胜作了进一步的发掘和传承。他认为,新昌风景优美,文化底蕴深厚,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。特别是新昌城内古迹众多,比如“谢公宿处”“半亩塘”等,如果加以恢复,也可以作为供游客参观游览的一部分景点。 “唐诗之路”首倡者竺岳兵说,新昌城内散落着余处古迹,可树碑说明,人们可以思古抒怀,也可以成为旅游资源,减少盲目破坏。 |
|
|
|
|
 |
|
 |
|